#1 - 《從容的告別》心得:人類總是難以接受現實
嗨,朋友們~希望你們這週一切都好
這是我第一次寄出「Miao is curious」,心裡有點小緊張,也有點小興奮
為什麼開始寫呢?其實有三個原因:
- 我想把日常的工作學習、旅行、書單、設計觀察,分享給身邊的朋友
- 這幾年我經歷了很多心痛的事情,我相信很多人也正在經歷類似的時刻。如果我的故事,能在你最低潮的時候,成為一盞陪伴的光,那我會覺得值得
- 我一直受到很多幫助,也希望用這個小空間,慢慢把力量回饋出去
所以,這是一個開始
一個關於「好奇、學習、陪伴」的小角落
如果你有故事想分享,也很歡迎回信給我💌
🌱 本週思考:關於死亡
上週,我的爺爺離開了人世,享年 92 歲
他是一個極安靜的人,少言寡語,不太留下痕跡
身為他最疼愛的孫子,我對他的記憶,也多是那份沉默與簡單
在老家,喪禮遵循傳統:披麻戴孝、九跪九拜
但我一直在想:這些儀式的意義是什麼?
整場典禮裡,只有姑姑短短三分鐘,講了一些關於她父親的回憶
接下來,就是一連串僵硬的「儀式」和「政治性的拜禮」
那一刻,我心裡很酸
沒有人真正去說——「爺爺,他到底是誰?」
沒有人回憶起,他的日常,他的笑,他的喜好,他的故事
於是我開始問自己:
如果有一天我也要離開,
我希望別人記得我什麼?
我想留下什麼?
我的存在,是否能有一點意義?
我們好像活在一個很怕談論「死亡」的社會。
大家寧可把時間用在禮制、在各種繁複的形式裡,
卻很少真的坐下來說:
「他是誰?」
「他怎麼活過?」
「我們想要怎樣告別?」
死亡不是「結束」,而是一種提醒。
提醒我們去看清楚自己想留下什麼,提醒我們思考:
當那一天來臨時,我們有沒有勇氣去說:
「我過了一個自己真正想過的人生。」

📚 本週閱讀:肯·希爾曼《從容的告別:如何面對終將到來的衰老與死亡》
以下是我的完整筆記,每一章節我都有留下:
引言: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臨終負責
- 我更主張理智的悲觀主義,而不是虛假的樂觀主義。
第一部分 重新認識衰老與死亡
03 從細胞凋亡看清衰老
- 細胞凋亡注定人體不會永生。生命本來就是一個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
- 在青春期之前,細胞凋亡過程被抑制;而從成年早期開始,衰亡就逐步展開
04 跌倒:隨衰老而來的殺手
- 所有過度治療,都有人買單:每一台手術、每一台設備,都有價簽
- 很多時候,延長生命只是延長痛苦
05 認知能力退化:衰老的題中之意
- 腦容量減少與認知退化的關係
- 嚴重失智患者失去自主生活能力,通常存活期不超過六個月
- 最終會出現吞嚥困難,拒絕進食,導致體重下降。重度失智是一種「無法治癒的絕症」
06 虛弱:衰老的必然結局
- 我們需要更準確地預測虛弱的進程,並制定個性化計畫
- 高標準的症狀緩解、家庭支持、臨時看護服務,是比昂貴干預更有意義的照護
- 「用藥物和複雜干預來對抗衰老」,是一項昂貴且無效的行動
第二部分 為什麼我們很難優雅地謝幕
- 人類總是難以接受現實—— Thomas Stearns Eliot《Burnt Norton》
- 很多病人本可以在家中、被親人陪伴中走完最後旅程,但卻在病房裡孤單離世
- 醫療體系常常讓病人失去選擇權,直到臨終才進行開誠布公的討論
- 「如果治療只是為了讓病人回到療養院的床上,完全依靠別人度過最後幾周,那治療的意義在哪裡?」
08 ICU 的「副作用」
- 我們忽略的問題是:哪些病人的生命「應該」被延長?
- 如果明知無法再活下去,還要送進 ICU,只是把死亡推遲幾天而已
09 僵化的診斷體系
- 老年患者通常多病共存,被安排進不同科室只是隨機
- 但其實,醫生能大致判斷一個人還能活幾個月,還是一兩年
- 病人和家屬有權知道
10 優雅地告別人世有多難
- 醫院是為「治療」而生,因此病人在醫院死亡,常被視為「失敗」
- 接受死亡,主動選擇告別方式,才是真正的勇氣
11 喪失最後的選擇權
- 老齡與死亡逐漸被「醫療化」,卻不符合人性和社會利益
- 而我們卻成了這個局面的共謀
12 無效治療
- 所有人在死亡前都應該深刻思考這四個問題:
- 你對自己當下的病情和健康狀況是如何理解的?
- 你的擔憂是什麼?
- 你願不願意權衡利弊,做出取捨?
- 對你來說,美好的一天是什麼樣子的?
14 喪親之痛的錯誤應對
- 很多人想自殺,不是因為憂鬱,而是單純地悲傷
- 他們只是想找到一種合理的方法離開,而不是每日面對生命的蕭瑟
第三部分 掌控衰老與死亡之旅
- 腫瘤醫生與血液科醫生常出於好意,但過度把「治療」當成天職
- 對於年老體弱的病人,這往往是不切實際的
16 預立醫療自主計劃
- 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入院,但可以採取措施緩解疼痛
- 保持舒適,比苟延殘喘更重要

✍️ 我的行動
這週,我開始了這個 blog,
也寫下了我的遺書給我愛的人
因為我越來越相信:
在亞洲社會,「死亡」是被壓抑、被迴避的
但等到不得不面對時,往往已經太遲
我想起媽媽的癌友,在死亡前兩天,還急著整理股票清單給丈夫
我想起一個朋友,在父親彌留時後悔,為什麼不放下怨恨,多說幾句話
所以,與其恐懼,不如提早誠實地談
談死亡,其實就是在練習如何好好活著🌿

🪞 我的這週小記
受傷後,我才發現,依靠不是軟弱,而是一種學習
以前的我,總覺得「獨立」才是成熟、才是有能力。很多事不想麻煩別人,甚至連身體不舒服,都會自己硬撐。但這次受傷,連最簡單的走路、上廁所、拿水,都需要別人幫忙
一開始我心裡很抗拒,會覺得不好意思、甚至有點羞愧
但慢慢的,我才意識到:依靠其實是另一種勇敢
它需要你承認「我有限」,需要你相信「有人願意幫我」,更需要你打開心,讓支持真的進來
當我開始願意依靠,我感覺到一種意想不到的力量:
不是我一個人孤軍奮戰,而是有人在身邊,一起分擔重量
原來「獨立」和「依靠」並不是對立的,它們是並存的
真正的成熟,不是什麼都自己扛,而是知道什麼時候該伸手、該接受
或許,這才是生命給我的另一堂課:
一個人可以走得快,但要走得遠,需要有人陪
💌 給你的邀請
如果你讀到這裡,想和我聊聊——
你怎麼看待死亡?
對你來說,「美好的一天」又會是什麼樣子?
寫信或留言給我吧
我真的很想聽聽你的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