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3 - 《誘因設計》心得:改變很難,但誘因設計能讓它變簡單

#3 - 《誘因設計》心得:改變很難,但誘因設計能讓它變簡單
人人都想改變,人人都知道怎麼做,為什麼還是這麼難?

嗨,朋友們~
這週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:為什麼「改變」這件事這麼難?

明明大家都知道要運動、要早睡、要存錢、要學習新技能
道理懂、方法不缺,但真正做到的人卻少之又少

讀完《誘因設計》之後,我才恍然大悟:
👉 問題不在於「不知道怎麼做」,而是「沒有設計出對的誘因」


🎯 本週的挑戰——什麼是「領導」?


我的商業導師 Kim 曾說:
「領導力就是持續激勵所有人向前,包括自己」

當下我覺得有點抽象,但現在回頭看,確實如此
領導不只是「找到方向」,而是幫大家設計一個能夠持續往前的環境
在帶領別人之前,我得先確定自己能不能設計出「讓自己也想持續前進」的誘因

有次我跟他吐苦水,他沒有直接回答我的問題,只是回我:

「你可以先思考流程,哪些能溝通、哪些不能。沒有正確答案,只有在什麼情況下你該怎麼做。保持謙卑、持續學習就好」

當下我覺得有點像幹話 😂

但後來讀完這本書,我才發現:
領導,和誘因設計是環環相扣的
在激勵他人之前,我是否已經能夠「持續激勵自己」?


📚 《誘因設計》重點摘錄

1 有效誘因與訊號一致性

  • 改變行為必須靠誘因推動,誘因有兩種:
    • 直接經濟效應(金錢、獎金、折扣)
    • 間接效應(社會訊號、自我形象)
  • 訊號要 可信 & 一致,不能「說一套、做一套」
  • 例子:企業說「鼓勵嘗試」,卻懲罰失敗,這就是混合訊號

2 短期 vs 長期

  • 多數誘因只追求短期成效,卻忽略長期價值
  • 好的設計要能幫助人克服「短期沒成果」的不安,持續專注長遠目標

3 個人 vs 團隊誘因

  • 團隊獎勵容易出現「搭便車」
  • 個人誘因的效力是團隊的 2.5 倍
  • 最佳做法:團隊基礎獎勵 + 個人額外誘因

4 懲罰與故事框架

  • 當懲罰被「定價」後,道德壓力會消解 → 變成「能用錢買寬容」
  • 懲罰必須傳達「價值訊號」,而不只是金錢處罰

5 損失規避與心理帳戶

  • 人對「失去」的痛苦 >「得到」的快樂
  • 先給再扣,比達標才給更有力

6 錯失恐懼(FOMO)

  • 人更怕「錯過」而非「得不到」
  • 抽獎、限量、截止時間比固定小額獎金更有效
  • 有效獎勵需具備四要素:觀眾、稀缺性、地位、透明過程

7 自欺與過度自信

  • 人容易合理化自己行為,高估未來的自制力
  • 解法:承諾機制(押金、契約)+ 社會網絡(呼朋引伴)

8 習慣養成設計

  • 長期誘因要「階梯式」:6 → 12 → 18 個月 (持續越久獎勵越大)
  • 即時小獎勵幫助克服短期滿足感
  • 移除障礙比免費更有效:例如「達標後退費」比「免費健身房」更能推動行動

9 錨定、對比與價格訊號

  • 錨定效應:初始報價影響後續判斷,建議高於心理價約 20%
  • 對比效應:在差選項之後給出稍好的選項,更容易被接受
  • 價格本身就是訊號 → 要解釋清楚「為什麼值這個價」
  • 互惠原則:大膽但合理,讓對方覺得「有贏到」

10 最終原則:訊號一致

  • 檢驗誘因是否有效的關鍵問題:👉「我的目標」和「我傳遞的訊號」一致嗎?

🌱 我的實踐:寫週記的誘因設計

我能持續寫 newsletter,正是因為用到了「承諾機制 + 社會網絡」:

  1. 公開承諾:我在多個社群宣布「每週都要寫」,製造社會壓力
  2. 即時回饋:每次寫完就分享給幾個朋友,從他們的反應獲得成就感
  3. 移除障礙:固定寫作時間在週日晚間,只專心做這一件事

這些誘因,讓我在懶惰的時候,依然能被「逼」著完成
也讓我更確信:自我形象與透明回饋,比單純的短期獎勵更能驅動人


🔍 我的反思

這個週末,我花了一點時間把「工作回報機制」優化了一下,希望未來更多的決策能更加透明(transparent),每個人都能清楚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與可以得到的回報

這也是我一直想要傳達的願景:

我們希望人們的戶外時光,不再只是坐在塑膠椅或難坐的椅子上
我們對品質和後續服務的堅持,
是為了讓更多人真正喜愛待在戶外,
幫助他們把夢想空間與生活方式落地 🌿

對我來說,誘因設計不只是書中的理論,
它正在慢慢成為我帶領團隊、推動品牌的日常練習


💌 給你的邀請

讀到這裡的你,我想問:
👉 有沒有一個你一直想改變,卻總是失敗的習慣?
👉 如果用「誘因設計」的角度重新思考,你會怎麼調整?


下週預告:我想聊聊「在不確定中如何做決定」——這是我最近在事業選擇上一直在學習的課題

Read more

【阿金!人生進化中】溝通課:人生最該大量練習的課

【阿金!人生進化中】溝通課:人生最該大量練習的課

先說結果: 我本來以為「自己已經是比較會溝通的人」,在上完課後,發現其實多數時候都只是在講話,而不是「讓對方願意行動」 溝通其實是一門方法—— 只要掌握結構、節奏與心理,就能在不強硬的情況下,爭取到更多 ① 有結構感的說話:讓人聽得懂你要什麼 說話有結構=讓人覺得你清楚、有邏輯、有方向 順序很簡單:「結果先講 → 再說要怎麼做 → 最後說為什麼」 正確: 我希望下週能拿到照片素材(結果),這樣我才可以先排廣告(做法), 如果我們越早曝光,業績就越快起來(原因) 錯誤: 因為想要越早曝光,業績就越快起來, 所以想要先排廣告,希望下週你能先給我照片素材 ② 讓對方「舒服又知道該怎麼配合」 溝通要懂得佈置一種體驗,順序是: 👉 事實 > (聆聽 > 關注 >) 感受 > 行動 > 截止日期

#6 - 《請問大前研一業務學》心得:不是賣東西,而是幫客戶解決問題

#6 - 《請問大前研一業務學》心得:不是賣東西,而是幫客戶解決問題

嗨,朋友們~ 這週想跟你們聊聊「專業業務」這件事 我在跳上飛往清邁的飛機前,快速複習了一下《請問大前研一業務學》 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:「一個好的業務的定義是什麼?」 1️⃣ 業務的根本與專業 真正的「專業」不是會推銷、會話術,而是能站在客戶角度思考 把自己當成客戶的合作夥伴,而不是想成交的銷售員 📌 大前研一說:「業務的本質,不是推銷,而是幫客戶成功」 當你能幫對方賺錢、省麻煩、少出錯——成交只是自然結果 2️⃣ 業務的兩大基本技巧 * 行銷素養:懂市場趨勢、產品差異、競爭對手優劣 * 邏輯溝通力:能清楚表達想法,讓客戶理解並信任你 業務不只是講話厲害,而是能把複雜的事「講明白」,把模糊的需求「變具體」 3️⃣ 行銷與策略的核心 行銷是公司與客戶之間的共同語言,是橋樑不是舞台 📚 經典 4P:產品 Product、價格

【阿金!人生進化中】創業優化指南:上課筆記與心得(下)

【阿金!人生進化中】創業優化指南:上課筆記與心得(下)

如果你還沒有看過上一篇,建議先去看看 😇 在上半場,我們聊到如何選賽道、如何找到真正有價值的痛點 從下半場開始,阿金帶我們走進更進階的靈魂拷問:當你已經確定好賽道,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之後,你要怎麼去造品牌?怎麼創造飛輪?怎麼看待流量?怎麼面對風險?以及最後,如何直面那些最大的難題? 還是要再次說明:這份筆記記錄的,是一些對我來說最深刻、最打動的部分,但它完全無法替代課程 準備好了嗎?讓我們一起往下走吧! 🚀 第四堂課:造品牌 -> 品牌的本質,就是讓用戶通過你「成為什麼樣子的人」 1.品牌=賽道+品類+「爆款」 * 你選了什麼賽道、挑了哪些品類? * 爆款=人們記得你,願意推薦給別人的代表作 * 例如:Apple=消費電子+智能手機+iphone 2.怎麼選爆款? * 目標客戶:幫助這群人改變了什麼生活 * 需求細分:賽道與品類=

【阿金!人生進化中】創業優化指南:上課筆記與心得(上)

【阿金!人生進化中】創業優化指南:上課筆記與心得(上)

首先要說明:這份筆記是最深刻、最打動我的部分,完全無法替代課程 這堂課真正的價值,在於每個人「親自聽阿金老師講解」後,結合自己的心路歷程和創業課題的思考,才會有意義 對我來說,創業大課最珍貴的不是內容本身,而是課後延續的「社群陪跑」—— 這是一個可以讓你不孤單、有同路人一起跑的地方 創業本來就是一條充滿想放棄的路,這堂課給的最大禮物,是來自阿金團隊的陪伴與信念🌿✨ 準備好了嗎?跟我們一起被靈魂拷問把! 🚀 第一堂課:選賽道 -> 找到行業「有價值」的痛點 1.選賽道重要的原因 * 選賽道,其實就是找哪條路不塞車 * 如果你一直在處理行業「沒有價值的問題」,那麼不管多努力,都不會賺到錢 2.選擇你「能跑贏的」「市場」 * 衡量「市場」公式: 價格 × 需求 × 數量 × 頻率 ÷ 時間 * 衡量「能跑贏的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