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3 - 《誘因設計》心得:改變很難,但誘因設計能讓它變簡單
嗨,朋友們~
這週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:為什麼「改變」這件事這麼難?
明明大家都知道要運動、要早睡、要存錢、要學習新技能
道理懂、方法不缺,但真正做到的人卻少之又少
讀完《誘因設計》之後,我才恍然大悟:
👉 問題不在於「不知道怎麼做」,而是「沒有設計出對的誘因」
🎯 本週的挑戰——什麼是「領導」?
我的商業導師 Kim 曾說:
「領導力就是持續激勵所有人向前,包括自己」
當下我覺得有點抽象,但現在回頭看,確實如此
領導不只是「找到方向」,而是幫大家設計一個能夠持續往前的環境
在帶領別人之前,我得先確定自己能不能設計出「讓自己也想持續前進」的誘因
有次我跟他吐苦水,他沒有直接回答我的問題,只是回我:
「你可以先思考流程,哪些能溝通、哪些不能。沒有正確答案,只有在什麼情況下你該怎麼做。保持謙卑、持續學習就好」
當下我覺得有點像幹話 😂
但後來讀完這本書,我才發現:
領導,和誘因設計是環環相扣的
在激勵他人之前,我是否已經能夠「持續激勵自己」?

📚 《誘因設計》重點摘錄
1 有效誘因與訊號一致性
- 改變行為必須靠誘因推動,誘因有兩種:
- 直接經濟效應(金錢、獎金、折扣)
- 間接效應(社會訊號、自我形象)
- 訊號要 可信 & 一致,不能「說一套、做一套」
- 例子:企業說「鼓勵嘗試」,卻懲罰失敗,這就是混合訊號
2 短期 vs 長期
- 多數誘因只追求短期成效,卻忽略長期價值
- 好的設計要能幫助人克服「短期沒成果」的不安,持續專注長遠目標
3 個人 vs 團隊誘因
- 團隊獎勵容易出現「搭便車」
- 個人誘因的效力是團隊的 2.5 倍
- 最佳做法:團隊基礎獎勵 + 個人額外誘因
4 懲罰與故事框架
- 當懲罰被「定價」後,道德壓力會消解 → 變成「能用錢買寬容」
- 懲罰必須傳達「價值訊號」,而不只是金錢處罰
5 損失規避與心理帳戶
- 人對「失去」的痛苦 >「得到」的快樂
- 先給再扣,比達標才給更有力
6 錯失恐懼(FOMO)
- 人更怕「錯過」而非「得不到」
- 抽獎、限量、截止時間比固定小額獎金更有效
- 有效獎勵需具備四要素:觀眾、稀缺性、地位、透明過程
7 自欺與過度自信
- 人容易合理化自己行為,高估未來的自制力
- 解法:承諾機制(押金、契約)+ 社會網絡(呼朋引伴)
8 習慣養成設計
- 長期誘因要「階梯式」:6 → 12 → 18 個月 (持續越久獎勵越大)
- 即時小獎勵幫助克服短期滿足感
- 移除障礙比免費更有效:例如「達標後退費」比「免費健身房」更能推動行動
9 錨定、對比與價格訊號
- 錨定效應:初始報價影響後續判斷,建議高於心理價約 20%
- 對比效應:在差選項之後給出稍好的選項,更容易被接受
- 價格本身就是訊號 → 要解釋清楚「為什麼值這個價」
- 互惠原則:大膽但合理,讓對方覺得「有贏到」
10 最終原則:訊號一致
- 檢驗誘因是否有效的關鍵問題:👉「我的目標」和「我傳遞的訊號」一致嗎?

🌱 我的實踐:寫週記的誘因設計
我能持續寫 newsletter,正是因為用到了「承諾機制 + 社會網絡」:
- 公開承諾:我在多個社群宣布「每週都要寫」,製造社會壓力
- 即時回饋:每次寫完就分享給幾個朋友,從他們的反應獲得成就感
- 移除障礙:固定寫作時間在週日晚間,只專心做這一件事
這些誘因,讓我在懶惰的時候,依然能被「逼」著完成
也讓我更確信:自我形象與透明回饋,比單純的短期獎勵更能驅動人
🔍 我的反思
這個週末,我花了一點時間把「工作回報機制」優化了一下,希望未來更多的決策能更加透明(transparent),每個人都能清楚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與可以得到的回報
這也是我一直想要傳達的願景:
我們希望人們的戶外時光,不再只是坐在塑膠椅或難坐的椅子上
我們對品質和後續服務的堅持,
是為了讓更多人真正喜愛待在戶外,
幫助他們把夢想空間與生活方式落地 🌿
對我來說,誘因設計不只是書中的理論,
它正在慢慢成為我帶領團隊、推動品牌的日常練習
💌 給你的邀請
讀到這裡的你,我想問:
👉 有沒有一個你一直想改變,卻總是失敗的習慣?
👉 如果用「誘因設計」的角度重新思考,你會怎麼調整?
下週預告:我想聊聊「在不確定中如何做決定」——這是我最近在事業選擇上一直在學習的課題